close
老梅綠石槽故事館:石門洞的故事
作者:王春洋老師
- 位於北海岸淡金公路石門站附近,沿著淡金公路向東行,車過三芝白沙灣後,不久就在海岸見到一座大石門,高約15公尺、寬約40公尺,門洞高約7公尺。「石門」是典型的海岸地形景觀。
- 根據地質圖,在石門洞的南方距離最近的火山是大屯火山群北端的竹子火山,標高1103公尺。
- 數萬年前位於大屯火山群最北端的竹子火山劇烈的噴發活動,噴發出許多火山灰和尖角的火山角礫。
- 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堆積在北側山腳下的淺海中。
- 海浪將角礫磨成圓形的卵礫,北海岸地區東北季風風浪強勁,在海岸地區常會形成巨礫灘。
- 火山灰將碎屑物逐漸膠結形成層理分明的地層。
- 這時旺盛的造山運動將地層抬高形成平頂的火山碎屑台地。
- 海浪侵蝕台地邊緣形成海蝕崖。
- 海浪沿著海崖的地層裂縫侵蝕,逐漸形成海蝕洞。
- 海蝕洞再擴大侵蝕,蝕穿海崖,形成海蝕石門。
- 數次的地殼上升抬升石門洞,使得門柱的邊緣有數個高度不同的海蝕凹壁。
- 再次的造山運動使得地殼上升,海浪無法繼續侵蝕石門洞,不然石門洞就垮掉了,就會形成海蝕柱,就像金山岬外的燭台嶼一般。
- 海浪搬來了許多的貝殼沙,堆積在洞底附近。洞底海浪侵蝕不到的貝殼沙灘,也可以證明最近的地殼上升運動。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