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一連串中東與北非國家爆發民主革命風潮。大家可以藉由這次機會了解阿拉伯世界中國家與其文化特殊的地方。君琪老師整理以下幾篇報導,幫助大家了解這一系列的紛爭的主要原因與各國之間的關係。
一、中東與北非問題
由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開始,中東與北非政治出現不穩定,影響環球投資市場。因中東與北非的國家,大部分都是由單一政權獨裁統治,現在的國民都渴望有一個民主的機會。
繼突尼斯等北非小國成功推翻現有政權後,埃及也成功推翻前任政權,於是區內國家也受到鼓舞,希望改變現狀。通常這些政治事件發生,除了因為通訊設施及互聯網普及的協助下,貧富懸殊與通脹壓力也間接促成有關事件發生。
中東多國很多是由王族所控制的,因此成為今次鬥爭的對象。但同一時間,中東亦掌握了全球石油供應量,這些國家出現政治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全球石油供應,繼而引發通脹,而這次通脹將會由成本帶動,屬政府較難處理的一種。
利比亞出現軍事衝突,導致平民死傷,進一步影響投資氣氛,巴林及伊朗情況也值得關注。但用回89年至90年東歐政治事件作參考,這些政治問題只是短暫問題,最終會解決的。市場動盪反而是入市時機!當然,當年情況與現在的基礎上略有不同,但這又會否是趁低吸納的好機會?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拓展總監MAK'sCOLUMN-麥萃才
資料來源: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46057&d=1426
(2011年02月25日)
二、中東專家:西方誤判局勢
國際事務組織「波士頓國際」(BostonInternational)24日在麻州劍橋市召開特別講座,邀請了著名的美國伊斯蘭大會外交主任韋達迪(NasserWeddady)介紹社交網絡對近來中東與北非一系列「茉莉花革命」的影響,並且分析社交網絡在獨裁國家所起到的作用。
韋達迪被《紐約時報》和「美國公共電台」(NPR)譽為「推特上首席博客寫手和活動家」。出生於西非的毛里塔尼亞,韋達迪是反對毛里塔尼亞奴隸制的鬥士。他在《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及《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個報紙發表文章,並在BBC、福斯(Fox)等多家媒體出鏡。包括CNN新聞網在內的多家新聞最近採訪他關於「茉莉花革命」與新興媒體的關係,是具有影響力的中東問題及新興媒體專家。
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社交網路主要是指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及Youtube這些透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分享的新興媒介。具有信息流通快速,傳播廣泛和快速,信息流通自由等特點。
韋達迪表示,所有舊媒體基本上被獨裁政府控制,社交網絡成為了人們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但是很多國家開始進行網絡封鎖。突尼斯可以中東北非地區網絡信息封鎖最嚴重的國家。
突尼斯政府再過去幾年裡也對異議分子進行嚴厲監控,包括盜用戶帳號、密碼等。韋達迪表示,因此,突尼斯人民成為阿拉伯國家反對網絡封鎖最活躍的。事發的時候,突尼斯大約有160萬名臉書用戶。
韋達迪認為,社交網絡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擴音效果。社交網站的作用在於,它能夠很快的將一個信息傳遞給很多人。你不需要上網到處搜索、尋找相關信息。推特用戶只需點擊一次就可以看到音像及視頻。由於很多人都在關注推特,再加上記者、媒體的作用,一個人的聲音可以很快的傳達到逾10萬人。獨裁政府意識到社交網絡的重要性,所以對其進行制裁或者嚴密監控。
突尼斯的啟示
韋達迪分析了突尼斯革命對中東以及北非國家帶來的最大啟示:「過去,阿拉伯國家一直相信兩點:其一,人民不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推翻獨裁;其二,人民必須通過軍隊或者外界干預才能夠獲得政治上的改變。突尼斯證明這兩個假設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看到他能夠很快的蔓延到其他地區。」
韋達迪認為,茉莉花革命需要四個因素:其一是政治上的獨裁與高壓;其二是被逼到絕境的年輕一代;其三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其四是對當權者的憎恨。在擁有這四個因素的前提下,如果不滿獨裁的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那麼就有可能觸發一場茉莉花革命。
至於社交網絡影響社會革命的過程,韋達迪認為:「人們首先是網絡上對表達對獨裁政府的不滿,在經歷一段時間後,這些憤怒從虛擬的網絡上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人們突破心理的懼怕,走上街頭。」
中國網絡控制的現況
韋達迪表示,目前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中國是否能夠發生類似的茉莉花革命。他分析了中國人民面臨的挑戰:「第一,中國的網絡封鎖和信息過濾是全世界最複雜、最全面的;其二,中國人民其實在使用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網路,很難得到外界的自由信息;第三,獨裁政府不但完全禁止了臉書及Youtube等重要網絡媒體,而且還有自己的中國版、被嚴密控制的社交網絡,這樣中國人民就缺乏使用可以了解自由信息和真相的社交網絡。中國人民無法自由傳達信息。人民必須自己闖出禁錮,打破自己的心理。」
西方的失敗
韋達迪表示,雖然突尼斯、埃及等地發生的革命被媒體敘述為21實際的網絡科技革命,但是這場和平革命的起因與網絡無關。「真正的緣由應該說是政治高壓與迫害。經濟蕭條和事業也是另一個原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政治上的獨裁。」但「這些原因在過去50年裡基本上被西方國家完全忽略了。」
他強調,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這次革命的外交反可以說很失敗。「我記得當突尼斯革命正在進行的時候,當時已經死了150人。法國外交部長卻仍然站在國會外說,法國願意派警察幫助突尼斯政府維持治安。」
這反映了西方外交政策已經完全與實際脫節。韋達迪認為,「西方的外交政策其實就是學術界、智囊團、草根組織等等的總和。但是很長時間他們看待中東與北非只有兩個觀點:霸權和恐怖主義。這造成過去50年,西方國家對中東與北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觀念,他們抱著這個觀念不放,但是這套觀念完全與實際脫節,無法解釋現在看到的這一切。」
「所以在埃及事發後不久,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月26日還說,美國很有信心埃及能夠處理好這場危機。但是很快的,包括CNN的記者到開羅才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危機,這是一代人民的覺醒,是一代人民的反抗。」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26/n3181752.htm
大紀元2011-02-26
三、美國中東政策瀕臨破產邊緣
美國的中東政策,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中搖搖欲墜。在突尼西亞和埃及,民眾持續不斷的非暴力示威,成功推翻了鐵腕人物的長期統治,穆巴拉克30年的統治,在解放廣場18天的口號聲中崩塌,穆巴拉克之前沒有想到過,華盛頓同樣沒有想到過。儘管利比亞強人格達費誓言血戰到底,但是,他也正在遭遇眾叛親離,無法逆轉中東變化的大局。
穆巴拉克不是法老,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是建造「金字塔」的世界,埃及人民,也不是被奴役者。穆巴拉克曾經在解放廣場接受民眾從心底裡發出的歡呼,但是,30年的歲月,他從「英雄」淪為「獨裁者」,百萬民眾在開羅解放廣場歡呼慶祝他的辭職下台,這不但讓穆巴拉克們有所反省,更重要的是,這種意外情況的發生,民意的逆轉,足夠讓世界看到,美國的中東政策,是那麼的虛幻脆弱,那麼的遠離中東北非的現實,華盛頓一直鼓吹民主,而埃及革命的呼聲,恰恰證明了華盛頓離中東的主流民意有多遠。
在讓穆巴拉克一舉成名的中東10月戰爭之後,美國主導了延續中東30多年「相對和平」的大衛營協議,其支柱就是埃及與以色列的關係。沒有埃及,沒有穆巴拉克,中東的「大和平」就難以維持,在好幾次局部衝突的危機中,美國依賴埃及的斡旋,才能化解危機,維持不戰不和,或者說「不死不活」,「準冷戰」的中東大局。在這30多年中間,儘管有中東和平路線圖等構想的提出,以及最接近以巴和平實現的奧斯陸協議,從總體來說,美國沒有推動過中東長久和平的政策,也沒有支持過她所楬櫫的民主進程,更沒有捍衛過美國提倡的人權,當然,也沒有展開富有成效的宗教對話。
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埃及和中東的變局,證明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並非如外界想像。美國當然支持穆巴拉克,支持約旦,支持沙烏地阿拉伯的統治者和皇室,給與他們數以億計的美元援助、武器援助,但是,這些援助是否為埃及等國的經濟和民生發展「注入動力」,還是為穆巴拉克的「私人金庫」添磚加瓦,未來在清算穆巴拉克龐大的私人資產時,就可以窺到一斑。同時,美國的石油大財團就與這些皇親貴族、政治精英們大做生意,以至於被人詬病美國的中東大政策,甚至是戰爭政策,都是為了「石油利益」打的。利益集團的「共犯構造」,最能說明美國與中東和北非一些親西方國家的關係。
民主顯然沒有在中東的親美國家當中成長,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在政治上親美,在以色列問題上與美國「協調」,在以巴衝突,以色列、敘利亞衝突,以色列、伊朗衝突的過程中,扮演「協調者」和「救火者」的角色,但是,作為政治交換,美國也是支持這些國家的「威權統治」,所謂的推動民主化努力,無非就是讓這些國家在形式上具備「一人一票」的選舉機制,與西方的模式靠攏,來唬弄西方國家的選民。但實際上,貪污腐敗、裙帶關係成風,在野勢力根本難以生存,逼供和嚴刑成為家常便飯,與穆巴拉克競爭總統大位的人,選後就被以其他的罪名送進監獄。穆巴拉克們根本無暇顧及社會弱勢群體,以至於穆斯林兄弟會在投入社會的關懷中,壯大了激進伊斯蘭的基礎,在這次民眾大示威中脫穎而出,震驚世界。
中東自發的民主浪潮,產生的不一定是親美的政權,更有可能的是激進伊斯蘭組織在一人一票的選舉中獲勝,當年哈瑪斯在西岸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從某種程度講,激進伊斯蘭勢力的壯大,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美國中東政策的破產。賓拉丹和穆巴拉克,從兩個極端反映了美國政策的「自食其果」,而廣大民眾的聲音,華盛頓一直充耳不聞。
穆巴拉克們時代的結束,為中東腐敗的強人政治敲響了喪鐘,也給美國迄今為止的中東政策,打上不及格分。
資料來源: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554304/article-%E7%BE%8E%E5%9C%8B%E4%B8%AD%E6%9D%B1%E6%94%BF%E7%AD%96%E7%80%95%E8%87%A8%E7%A0%B4%E7%94%A2%E9%82%8A%E7%B7%A3?instance=frm1
社論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2011-02-23)
四、社論-民主浪潮終於推進到阿拉伯世界
這個月來,我們目睹發生在北非與中東茉莉花革命。從突尼西亞、埃及、到巴林、利比亞,一路感染下去,每天的變化,都令人目不暇給,目前在各國的變化,似乎代表著革命的各階段。
首開風潮的突尼西亞,前總統賓阿里一家人被民眾趕下台,流亡沙烏地阿拉伯,臨時政府成員大多是前政府成員,雖然承諾六個月內大選,但群眾仍然上街抗議,認為改革不夠徹底。過渡政府對街頭抗議也一籌莫展,面對街頭示威,沒有任何官員敢下令鎮壓。同時,臨時政府已照會沙國政府要求引渡賓阿里回國受審。儘管此刻新共和尚未建設完成,但無疑的革命已經成功。
才經過革命洗禮的埃及,目前暫由前總統穆巴拉克親信所組成的最高軍事委員會掌權。目前群眾與新政權還處於拉鋸狀態,未來仍有可能出現另一個納塞式的軍事強人,甚至在西方默許下,重新恢復集權統治。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開羅淪陷,全中東震動。果不其然,巴林與利比亞相繼出現街頭騷動。但這兩國的領導人並沒有退讓,反而選擇更強硬的態度。
巴林位於阿拉伯半島,兩百多年來一直是少數遜尼派王室統治著多數的什葉派。這次面對基層民眾聚集,政府一開始就以外籍鎮暴保安部隊強力鎮壓,如此雖然避免了軍隊不肯服從鎮壓命令的困境,但以外籍傭兵殘殺本國人,反而激起更大的民怨。
巴林是小國,靠得是外來力量的支持,半島上的沙烏地王室,同是遜尼派,是巴林王室的後盾。近來,美國擔心什葉派勢力擴大,將第五艦隊駐紮在巴林,這兩個宗主國對巴林情況自然憂心,眼看鎮壓不奏效,逼巴林政府必須改弦易轍。為化解僵局,巴林王儲已出來與民眾對話,但情況還在僵持中。巴林的動亂很可能會波及其他波灣國家與沙烏地阿拉伯,加上教派矛盾的推波助瀾,影響幅度非常值得觀察。
利比亞是迄今為止最血腥鎮壓的國家,獨裁者格達費不僅以實彈對付群眾,甚至命令戰鬥機炸射群眾占據的建築物。對他來說,群眾已不再是上街遊行抗議,而是國家公敵。利比亞的內亂是源自於境內有五十餘個部落,過去在格達費高壓統治之下,累積許多不滿,趁這個時候揭竿而起,利比亞目前已進入準內戰狀態,看來會是個血腥的結局。
利比亞的影響更大,它是全球第八大產油國,變亂一起,不僅新的油氣開發停擺,連目前的油田運作也告停歇,外籍工程師紛紛撤離,導致油價直飆到每桶一○五元美金。
此外,還有阿爾及利亞與葉門,以及其他北非、中東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動亂。從國家人口結構來看,不難發現以上絕大部分國家的人口半數是在卅歲以下,也就是說,不同於歐美社會的嬰兒潮是六十至七十歲,阿拉伯世界的嬰兒潮是二十至三十歲,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如果沒有工作機會,很容易觸發對政府不滿。
由於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體制非常老舊,許多領導人多半連任二、三十年,還要父死子繼,對於國內不滿,不是收買效忠,就是凶狠鎮壓,尤其親族聚歛,造成貧富不均,更是年輕人義憤填膺的話題。
過去所有動員工具都掌握在統治者手裡,無論報紙、電視、反對黨都遭到嚴密監控。但是新興網路與傳播科技,帶來了新的轉變,嫻熟臉書與手機短訊的年輕人,很快的從交誼,轉變到政治動員,他們更從非暴力抵抗運動得到靈感,運用新科技動員糾集,令舊政權毫無招架之力,只有訴諸最赤裸裸的暴力鎮壓。
阿拉伯世界長久以來一直沒經過民主化洗禮,許多人認為是宗教或文化的差異所致;現在證明,這是因為人民還沒有感受到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力,從東歐到拉丁美洲,民主化的浪潮終於到達了北非與中東,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脈絡來看,確是件值得歡欣雀躍的事。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22400232.html
中國時報(2011-02-24)
五、中東示威四起執政者面臨挑戰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日前下台,上周末中示威烽火延燒各地。葉門總統先前做出政治讓步,但街頭示威者仍與支持政府者發生衝突;阿爾及利亞則有近萬民眾在首都抗議,呼籲當局進行政治改革;巴勒斯坦也出現大規模示威。
近幾週以來,突尼西亞與埃及進行大規模示威,最終成功推翻長期執政的政權,其他阿拉伯國家領袖疲於處理國內動盪,示威之火延燒中東,包括約旦、葉門、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國的示威四起。
上週六,葉門首都聚集不少反政府示威民眾,雖然總統沙勒(AliAbdullahSaleh)先前做出政治讓步,反對派表示將就此與政府重新展開對話,並取消大規模抗議活動,但示威者和支持政府者仍爆發數起衝突。
阿爾及利亞也不平靜,上週六阿爾及利亞則進行更大規模的示威,近萬名阿爾及利亞民眾不顧禁止遊行的禁令,湧至首都廣場,呼籲當局進行政治改革。政府則部署數千名安全人員,並以催淚瓦斯驅散群眾。
波斯灣小國巴林當局則回應什葉派反對者的要求,承諾放寬對媒體的限制。巴林國王稱為了慶祝新憲法頒布滿十週年,發放給每個家庭約2650美元,也表示會提高食物補給。不過,最大什葉派反對團體的議會領袖哈利爾(AbdulJalilKhalil)仍表示,目前民怨沸騰,而且反抗情緒高昂。
繼埃及和突尼西亞後,巴勒斯坦也出現大規模抗議,為了回應民主示威,巴勒斯坦領導人表示,將在9月舉行擱置已久的總統和議會選舉。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WORLD/WORS2/6151430.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1.02.14)
※ BBC 中文網根據事件的發展與國家,整理各類訊息與新聞,可供大家更仔細的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