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 10月5日假日學校夜間觀察紀錄 by 君琪老師


十月初東北季風呼呼地吹,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老梅海邊的風大、浪大。晚上我們要探索的是大溪墘步道,位於背風面,適合觀察秋天夜晚出沒的動物。


 


步道口有幾棵植物身體微微歪斜,羽狀的葉片閉合,好像在睡覺一樣。這是「田菁」,一種豆科的植物,是很好的綠肥植物。田菁白天的時候會展開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夜晚時葉片、花朵都會合起來進行睡眠運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運動」可以幫助植物在夜晚的時候減少水份蒸發,調節體內的水份。另外,豆科植物的根部會長有根瘤菌,根瘤菌可以幫助豆科植物將空氣的氮氣轉換成氮肥,因此在貧脊的土壤上豆科植物也可以生長得很好,並且也可以抑制野草的生長,有保育土壤的功用。除了田菁,其它像是睡蓮、牽牛花、銀合歡、朱槿等植物,也都會在夜晚進行「睡眠運動」。


田菁


夜間觀察活動中,「聽聲辨蟲」也是很好玩的體驗。夜晚的時候,紡織娘與蟋蟀等,都會出來活動,藉由發出聲音來尋找伴侶或是維護自己的地盤。紡織娘、蟋蟀與蝗蟲都屬於直翅目昆蟲,前翅為革翅,摸起來像皮革的感覺;後翅為膜翅,透明的膜翅在飛行時會展開。紡織娘的正式名稱叫做「螽蟴」,他們有很好地保護色,喜歡在夜間活動,因此常常聽得到聲音卻找不到他們的蹤跡。蟋蟀的外號是「土猴」,平時喜歡住在洞中,夜晚會出來活動。雄的紡織娘和蟋蟀利用摩擦翅膀來發出聲音,來吸引雌蟲。雌蟲腹部的尾端可觀察到有一根長長的產卵管。紡織娘因為叫聲像「織布機」的聲音,唧~唧~唧~,因而得名。蟋蟀的叫聲較短促,一旦太靠近他們,叫聲就會停止。所以在觀察時要輕聲慢步,不能驚擾到他們。




台灣大蝗
螽蟴(紡織娘)蟋蟀(土猴)



螳螂是昆蟲界的抓蟲高手。三角形的頭部與像數層刀片的口器,第一對捕獲足像鐮刀一樣,上面有著尖尖的鈎刺,被抓到的小蟲是沒有機會逃跑的。螳螂的若蟲只有短短的翅膀,還不會飛行,遇到敵人時,會將第一對角彎起準備應戰。這個動作也好像在祈禱一樣,因此外國人稱螳螂為「praying mantis」。螳螂(成蟲)螳螂(若蟲)


在步道上,一道紅紅的身影快速橫行過我們的前方,這些是紅螯蟹。秋天是他們結婚的季節,全身紅通通的,特別是一對大螯。四方形的頭胸甲上似乎有個笑臉,非常可愛。當螃蟹遇到危險時,會有「自割」斷腳的行為。這隻紅螯蟹已經在斷腳處(左後兩隻腳)重新又開始長出新的腳,每次蛻殼時可以重新長出一點點。


柿子是秋天當季的水果。地上有幾顆從樹上掉落的野生柿子,和一般在水果攤買到的不同,野生的柿子中可以看見黑黑的種子。柿子成熟後很容易爛掉,因此農夫會把柿子加工製成柿餅來存放。在經過老梅橋回家的路上,看到下弦月慢慢地從東邊昇起,讓人想起了王維的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真是秋意濃濃啊!


 


補充資料:山居秋暝欣賞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4/21/42830.html


 


參考資料:  


田菁對土壤改良的功效與栽培法 作者:連大進(1992) 來源:台南區農業專訊第2 p.4~6 http://book.tndais.gov.tw/magazine/mag2-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akekin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