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笑鱉無尾,到底誰的尾比較短?
作者:君琪老師
外型很像烏龜的鱉喜歡住在溪流邊,動作十分靈活,與龜的生活習性截然不同。觀察看看牠們有什麼不一樣。
1.分類:龜與鱉同屬脊椎動物爬蟲綱龜鱉目。鱉的外號稱做「甲魚」,實際上與魚是沒有關係的。
鱉的外號稱作甲魚,身上有許多膠質,常被用來做成美味的菜餚。現在有養殖廠專門來養殖鱉。
2.龜身上的殼是由骨頭變的,稱為「骨板」;背上的殼是脊椎骨變的、腹部的殼是胸骨和肋骨變的。龜殼上有一格一格的鱗片,稱為「甲板」。鱉有軟軟的骨板,外面包覆著一層鞣皮,沒有鱗片保護。
龜殼分成兩層:骨板(骨骼變成的)與甲板(鱗片包覆在外層)。
3.龜與鱉都是無「齒」之徒,住在池塘的龜腳上有尖尖的爪子,可以幫助他們切碎食物;腳上有蹼,會游泳。陸龜和澤龜的動作比較緩慢,主要以雜食、腐食為主。
金龜的黑子
4.鱉的腳上有蹼,表示他的游泳能力很好。長長的脖子、像豬鼻子一樣的朝天鼻,可以當作呼吸管,躲在水中不容易被發現。鱉較具有攻擊性,善於捕食活的小動物,一口用力咬住,讓獵物無法脫逃。
鱉的腳上有蹼,動作很靈活。
脖子很長,潛水時可以伸長脖子、露出鼻孔當作呼吸管。
5.縮頭縮腳縮尾巴:身上的殼是龜與鱉最好的保護。遇到敵人時,住在池塘的龜可以縮到殼中。甚至有些龜殼還可以開關,緊緊的關上,幾乎沒有縫隙,讓敵人無計可施,例如:褶背龜、箱龜(食蛇龜)。海龜、陸龜沒有辦法躲在殼中,一般的澤龜沒有辦法把殼關閉的。
無齒之徒,有尖爪子,可以將頭、腳、尾巴縮在龜殼中。
6.吸日大法:龜與鱉都是變溫動物。春天開始,他們就會離開冬天避寒的洞穴看始出來曬太陽,因此常常會在河邊或是池塘旁邊看到他們疊羅漢,希望可以藉由太陽光的熱量來增加活動力。冬天時他們會展現「龜息大法」,以降低活動力、減緩新陳代謝,利用平日存在體內的脂肪和多餘養分,躲在洞中來度過冷冷的冬天。
7.烏龜王八蛋:龜與鱉都是卵生動物,他們的蛋有殼,與魚類、兩棲類動物的卵不同。龜鱉媽媽每次生蛋數量很多(有些會超過八顆),根據體型大小有所不同。在生完蛋後,龜鱉媽媽是不會照顧蛋的,通常將蛋用土埋起來以後就回離開。
8.到底誰的尾巴長?爬蟲類動物的尾巴是從肛門以後開始算起。因為龜與鱉的尾巴大多會縮在殼中,不容易測量。一般來說,鱉的尾巴比較短,龜的尾巴比較長,所以「龜笑鱉無尾」。
從肛門以後開始算起,鱉的尾巴非常的短。
9.海龜:臺灣週圍迴游的海龜最著名的是綠蠵龜,英文是Green sea turtle(綠海龜),因為音譯的關係,就變成了綠蠵龜了。保育海龜除了維護他們的產卵地以外,維持海洋的乾淨也是很重要的。許多海龜會誤食塑膠垃圾,如:將塑膠袋當作水母誤食,導致腸道堵塞死亡。
10.保育龜與鱉:小時候在溪邊、水田邊看到成群的龜是家常便飯。如今因為棲地破壞或是減少(池塘填土蓋高樓、水田休耕變荒地、大量使用除草劑和農藥…等);盜獵烏龜賣往中國,做成龜的料理(如:龜苓膏、龜鹿二仙膠…等);隨意放生外來種(如:巴西紅耳泥龜),侵佔台灣龜鱉的地盤,使得臺灣的龜與鱉越來越少。許多人在夜市購買10元可愛的小烏龜,孰不知長大後會是性情較為兇悍的巴西龜,然後存著好心去「放生」,卻造成斑龜、箱龜、柴棺龜等的棲地威脅。家長可以拒絕購買這些巴西龜,並教導兒童不可隨便放生的道理。
可愛的金錢龜現在已經很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