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小吃篇(四) 福記肉圓 進福炒鱔魚
福記肉圓
※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都是大排長龍。
總店:早上6:30~晚上6:00
地址:台南市府前路一段215號
電話:(06)215-7157
分店:下午3:00~晚上10:00
地址:台南市府前路一段299號
電話:(06)215-8199
美食:肉圓
進福炒鱔魚
地址:台南市府前路一段46號
電話:(06)227-5519
美食:鱔魚意麵、麻油腰花、麻油豬心
附近參觀景點
台南孔廟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建會 孔廟文化資訊網 http://confucius.cca.gov.tw/
歷史沿革:
日大正六年(1917年)日人倡修,由台南士紳捐資修葺,於七月興工,翌年三月竣工,重置禮器及樂器。此次大修,將所有的舊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著有《台南聖廟考》一書,詳細記錄描述整建過程,「起工前之台南聖廟配置圖」與「落成後台南聖廟配置圖」兩圖清楚的記錄修建前後之差異。其中明倫堂的兩廊、後面的文昌祠、東面的朱子祠、大成門前的檽星門及禮門義路旁的圍牆都不再復建,台南市孔子廟於是形成了今日之規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南市中心被炸,孔子廟嚴重受捐。戰後初期台南市政府集資加以分批修葺,完成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隨後於不同年份修護不同之殿堂。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配合中央、省府等各機關倡導觀光及整修古蹟三年計劃,台南市政府耗額拆建大成殿。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文昌閣斜傾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以重建原地。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政府公布「台南市孔子廟」為台灣地區一級古蹟,也是所有孔子廟古蹟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環境最幽美之案例。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五月至七十八年七月(1989年)再次大修,範圍遍及各建築,成為今貌。
建築特色:
三百多年來,孔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至今成為府城台南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列為一級古貴。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立,蔣元樞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
台南市孔子廟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大成門為入口,兩側為節孝、孝子祠與名宦、鄉賢祠。大成殿為主體,兩側前為東、西廡,後為禮器及樂器庫。後殿為崇聖祠,其旁分別是典籍與以成書院。大成殿位於台基之上,階梯中央為一斜坡稱為「御路」,刻以棋琴書畫與龍頭,古時平常人不准行走,只有新科狀元與皇帝祭孔時才得行之;平台前後圍以腰牆,角落上立小獅各具姿態,古樸可愛,角落下為螭首,實為排水之用。
大成殿正中為孔子神位,位於一個精緻的神龕之中,兩側分立四配十二哲,殿上屋架所懸歷代皇帝元首匾極其珍貴,其中最有名者為康熙皇帝所賜之「萬世師表」。東、西廡配祀先賢與先儒,崇聖祠則供奉孔子父親及祖先,廟中其它石碑與文物也深具價值。
府學以入德之門為入口,明倫堂為其主體。入德之門,面寬三開間,中央為燕尾,兩側以馬背收頭,牆面粉白。明倫堂亦面寬三開間,前有一類似拜亭之緩衝空間,內觀似捲棚頂,外貌則為歇山屋頂。明倫堂本身則為硬山燕尾屋頂,堂內中央懸有清乾隆年間楊開鼎所書「明倫堂」匾額,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察台灣御史楊開鼎所題。其下為一牆屏,上有趙孟頫所書大學章句。兩側牆壁則為仿朱熹手書忠孝節義四大字。室內牆上嵌有「台灣府學全圖」碑及「臥碑」,前者為孔子廟圖說,後者為校規條文,極為特別。
台南市孔子廟整座建築組群東北角為高三層樓之文昌閣,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三樓為八角形,其為奉祀 文昌帝 君與魁星之處,故又稱魁星樓。此閣三樓採不同形制,可能來自於易經中太極、四向與八卦之三個概念,外貌屋簷之水波狀剪黏與大成殿鯉魚吐水一樣,有防火之意。 文昌帝 君-說為北斗七星中之文昌六星,另一說為梓潼帝君,魁星原為北斗七星之一,民間俗稱大魁星或大魁夫子。二者綿為台灣民間習俗中,讀書人喜於祭拜之神,因為一般人相信其能庇護士子名利雙收,福祿齊至。
由於孔子廟被稱為學宮或黌 ( ㄏㄨㄥˊ )宮,因此其牆被稱為「宮牆」。許多地方的孔子廟都會在正前方特別砌一道牆,稱為「萬仞宮牆」,不過台南市孔子廟卻無此設施,但是東面與北面之朱紅色圍牆卻是重要的空間與視覺元素。
台南市孔子廟除了廟學建築之外,廣大的庭園也是主要的特色之一,這也是台灣其它縣市的孔子廟所無法相比的。 庭園中,許多樹木樹齡很高,更加襯托出建築的古意。另外,東大成坊入口北側的陳列室則展出孔子廟歷年修建年表,原朱文公祠的門額及兩種孔子像。畫像一張,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崇幹任台灣道時,重鐫自曲阜一幅聖像;立姿雕像則是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國際獅子會所捐贈。
至目前為止,孔子廟為台南市保存最好之歷史環境,禮制化的空間格局與象徵性之造型裝飾使其成為體驗傳統建築空間最好之處,更可作為府城清代歷史性環境之代表。